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今天的厦门流光溢彩,以宽阔的怀抱,美丽的容颜,开放的胸襟,迎接八方来客。
1981年10月15日,随着破土动工的一声炮响,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拉开建设序幕,厦门从一个海防前哨变为开放前沿。几十年来,厦门一路风雨兼程,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一座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持续建设国际花园城市
走在湖里大道上,随处可见林立的通用厂房,这些就是当年厦门经济特区最早的引凤之巢。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位投资的台商、第一份外单的签订都诞生在这里,它们记录和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步。
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区,现在的我们能够想象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荒芜吗?据介绍,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工程师在地瓜地里实地考察工作时,每人手里都要拿着一根竹棍,因为那地里常有蛇出没,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持续加大市政建设投入。90年代初,厦禾路和疏港路的改造工程,开创了厦门城市道路大规模改造的先河,随后成功大道、仙岳路高架、环岛干道、湖里大道顺利通车。如今,厦门市启动“环湾放射”快速路网的新一轮改造,厦蓉高速、海翔大道等重要通道主线贯通,仙岳路与成功大道立交工程、海翔大道、滨海东大道逐步展开,使城区道路网络更加合理、完善。
在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最好的地块拿出来建公园、建绿地,持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打造出“一路一景一特色”的城市新景观,“花化彩化”使厦门实现四季有花,开窗即景,推门见绿。
截至2017年底,厦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1425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489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9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9平方米,公园130个。针对老旧小区的民生短板问题,累计完成14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8169户居民。
一路走来,一路歌。1997年厦门市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获评“国际花园城市”与“中国人居环境奖”,2004年获评“联合国人居奖”,2007年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2013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底,德国小伙Damon成为福建自贸区人才口岸工作签证便利措施的首名受益者。过了1个月,他注册在厦门自贸片区的商贸公司就顺利开业了,Damon希望能将中国的工厂和德国的客户进行对接,让两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取消建设项目近一半的前置审批、不动产登记从30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营商环境高于国内一线城市平均值……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厦门近年来深度探索以“多规合一”为抓手的放管服改革。
2015年以来,厦门掀起了一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着力构筑支撑厦门转型发展的新竞争优势。先后制定《厦门经济特区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等近30项法规政策,完善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政务服务水平,推动企业设立“一照一码”商事登记等系列制度改革,建立使企业“进得顺利、退得顺畅”的体制和生态环境,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在全国率先开展“多规合一”改革工作,使政府管理部门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推送,大大缩减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在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年检改年报、构建商事主体信用体系和明确后续监管部门职责等方面先试先行,被国家工商总局作为范本在全国推广。
根据2018年4月份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厦门市2017年度营商环境整体评估报告》显示,厦门2017年度营商环境的“前沿距离”分数为75.14,排名相当于190个经济体中的38位,较2016年度分数上升1.64个百分点,排名上升2位。持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以增进竞争优势、保持领先优势,已成为厦门上下的共识。
不断拓展国际开放合作
海风海浪依旧,旧貌已换新颜。据了解,如今外资企业已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贡献约70%的工业产值、60%的经济增长、40%的进出口、40%的就业和30%的税收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不拘泥于有限的物理空间,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与全球的关联,推动利用外资方式从“招商引资”转为“双向投资”,利用外资领域从“以侨引资”拓展为“全面合作”,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自贸试验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飞冲天的白鹭鸟是厦门敢拼会赢精神的象征。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厦门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成立中以合作项目(厦门)孵化中心、海外(硅谷)离岸创新创业基地,ABB、施耐德、雅马哈、歌乐等外资巨头纷纷在厦设立全球研发基地,国际创新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广。积极扩大“金砖+”效应,把握金砖厦门会晤的历史机遇,2017年厦门市与金砖四国贸易额433.4亿元,增长31.3%,其中出口162.4亿元,增长29.3%,进口271亿元,增长32.6%。
|